線上心理諮詢 首頁 > 線上心理諮詢
 
留言者
小晴
日期
2019/01/21
留言內容
您好: 我的個性是比較內向害羞沒自信的類型,所以常常很多事情比較不敢表達,更討論上台說話之類的~~臉皮薄害怕麻煩別人,也害怕找別人幫忙時被拒絕,總之屬於想很多的人`~且想法也是比較負面跟悲觀,會比較悲觀也是因為過去的經驗常常處理事情都滿不順利,所以才會凡事都想到最差的可能性~~或者想好不同的結果~~~因為從來沒有人會幫我或幸運完成~~全部都要靠自己親力親為~~所以覺得真的很累~~,在職場上好像也是因為個性比較有責任感,所以會擔心想比較多~~常常若有事情的話,就沒辦法睡好~~而且因為會的比較多,長官也喜歡把事情給我做 ,感覺常常在收別人爛攤子`~,常常幫別人卻沒有人幫我,讓我覺得很心理不平衡~~~所以不開心~~上班氣氛煩悶,所以下班後就變成不太想要動~~懶懶的~~~晚上也不太想早點睡 因為早點睡又要明天了~~~覺得一日復一日生活好無趣丫~~~ 即使假日出去玩或出國玩,仍然會為行程所擔憂也沒有多開心,但回來又要繼續面對現實~~這樣的人生實在好不快樂~~也想不出來有什麼值得開心的事,覺得快樂好難 該怎辦?
版主回覆

親愛的小晴,您好;

看了來信,真心疼妳沒有一個彩色的生活,使得妳快遺忘快樂的感覺了。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妳扭轉灰色的想法,迎接快樂的心情。

首先,妳說你個性是比較內向害羞沒自信的類型,很多事情比較不敢表達;我卻覺得妳是不與人爭、獨善其身的個性,因為那些都不是妳真正關心的事情,妳已經習慣自己處理一切事務,也少假他人之手完成。至於害羞沒有自信,不用擔心,因為人們都是在學習中成長,妳還年輕,妳也可以的唷!例如害羞,如果是單純待人接物上,我們可以試試看對著鏡子練習舉止大方,或當與人溝通或討論時,眼睛注視著對方,觀察對方的反應,來決定如何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期間,不須擔心自己隨時的彆扭,因為改變自己是好的,相信不久的將來,你對待陌生人,也會像對待親朋好友般的溫暖。

等待蛻變期間,每天省視自己的細微轉變,我今天有比昨天好嗎?我今天有比昨天更邁向我的目標了嗎?我今天有比昨天更快樂了嗎?如果有,勉勵自己,今天還要繼續加油唷!可別小看這些毫不起眼的動作,這都可以扭轉妳由害羞變成大方,由自卑變成自信。牽一髮動全身,如果有一天妳開始意識到你的轉變,妳會發現許多枝微末節隨著你的狀態而迎刃而解,屆時,妳後述的煩惱,可能也因為妳本質上的改變,也輕易的消失無蹤了。

最後你說到了工作上,總是覺得需要替同事料理後事,很不舒服。小晴,妳知道可以服務別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嗎?因為妳的能力好、辦事效率高,長官才放心地交辦事情給妳。妳現在只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情,認為工作上的責任都是成為更美好的自己,所要經歷的,所以小晴,不要懼怕煩悶的工作,因為妳不知道妳會因為哪件事情,碰上妳的貴人、或朋友;妳也不會知道事情做了,可能會引起一連串美妙的效應。所以不要害怕未來或陌生的人、事、物,就把它們當作是妳生命的點綴、色彩,或許妳就因此而不一樣唷,加油!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提供你多一些思考方向。如仍覺得困惑與心情低落,也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會即時陪伴著你一起面對問題,釐清困境。或再來信生命線或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喔!

回覆時間 2019-01-29 04:58:00
留言者
日期
2019/01/10
留言內容
我總是覺得,當我的日子排除了血親,就可以過得很好。 我跟父母並不熟悉,在14歲之前,雖然同住,但是不常見面。 從14歲開始,我便被送走,一直未曾和他們同住。 畢業後,也鮮少與父母有所聯繫。 中間其它狀況於此略過。 近期,我離開自己的住處到外地工作。 經常有鄰居朋友告知,有自稱是我媽媽的人到社區吵鬧。 警衛保全未曾報警,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報警。 因為雖然無法確認去吵鬧的人是不是我媽,但是我媽有傳許多訊息給我,諸如我讓她不快樂,或是她因為別人說她教養無方造成我不跟他們聯繫而覺得自己即將崩潰等言語。 但是我感到非常困擾,並且更加不想與血親有任何的接觸。 雖然我很清楚血親們的喜怒哀樂或是人生並非我的責任,卻因此煩躁。 我努力與他們保持距離,但是仍然無法控制地出現罪惡感。 目前的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個月,而我也開始出現頻繁頭痛的狀況。 以往的經驗,我曾經長期就診身心科及心理師,因此我也擔心這會是身心症。
版主回覆
雷,
妳說:排除了血親,
日子可以過的很好。
但又說:努力與血親保持距離,仍無法控制的出現罪惡感...
所以少了親情,日子到底可不可以過得很好?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
跟我們在什麼環境長大有很大的關聯;
14歲前很少見到父母親,妳是怎麼長大的?
14歲的青少年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關鍵期,妳又是怎麼走過來的?
不管我們和親人的關係或深或淺,
都不要小看了它對我們有形無形的影響。
妳提及長期就診身心科以及心理醫師,
不確定這是否和妳成長的背景有關?
 
努力的與血親保持距離,
想是妳深思熟慮後,
找到的讓自己好過的最起碼的界線。
確實!我們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人生負責,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的話。
與我們生命中造成困擾的人保持適度的距離,
是成熟的表現。
但罪惡感與煩躁又來自於何處呢?
社會期待、旁人的眼光?
或是受到華人文化裡對孝順這頂大帽子的影響?
還是其他?不妨好好的問問自己。
 
向前看是我們過生活的正確態度,
但是到了人生的特定階段,
試著和我們的過往和解也是重要的。
學會接納過往,
並不代表允許那個「過去」可以重新再踐踏我們一次,
而是我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式,
承認當初的「傷害」確實存在,
但不會讓它定義、影響跟主導我們的人生。
有時被我們寬恕的人會做出改變,
讓我們最終能跟他們好好相處;
但也有時候那些被我們原諒的人依然故我,
始終都讓我們頭痛。
我們接受這一點!
同時,也確保讓他們跟我們的生活維持適度的界線。
這樣會讓我們心靈更自由。
 
親愛的雷,希望妳知道該怎麼做了。
煩躁的時候,不妨來電1995,我們線上的輔導員很樂意陪伴妳,或許在談話的過程中,
妳會更清楚如何讓自己真正好過,
又能讓母親得到安慰相處模式。
加油了!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9:00
留言者
227
日期
2019/01/21
留言內容
我好累 覺得人類好可怕 好想與世界隔絕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無助
版主回覆
227你好,人累了可以休息,心累了怎麼辦?
不知你是求學功課壓力,還是上班族工作厭倦,一日復一日的疲倦,像倉鼠跑著永遠不停止的滾輪。你是否正在經歷這樣的痛苦?
近來負面新聞多,是否受到影響而心情低落,讓你封閉了自已,還是碰到什麼困難?
227,可否再來信多告訴我們一些相關訊息?這樣我們的討論才能切中你的問題,而不會成為漫無目標的空談。或者也可直接來電1995,讓我們陪著你一起來看看怎麼面對你的困境,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8:00
留言者
徐佳音
日期
2019/01/23
留言內容
為了生存為了不被踐踏,覺得一直在做背叛自己的事,好想死⋯⋯我該怎麼辦,我不想背叛良心,可是一直一直要逼自己背叛良心才能融入環境,才能保護自己,我要一直去做傷害不想傷害的人的事,我好想哭?
版主回覆
佳音:妳好
   
來信中提及妳為了生存,不被踐踏,而危背自己良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感受到佳音讓自己人生陷在泥沼中,而有許多負面的情緒,令人感到心疼!佳音也提到,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情,還要昧著良心去做。這陣子想必很難熬,辛苦你了!
 
在信中看不出是發生了什麼事,而非得逼迫自己到這樣的程度,這讓我們感到很著急。親愛的佳音,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去修正改變自已的命運,在此誠摯邀請你撥打1995協談專線,由線上輔導員進一步與你討論生活的困境!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6:00
留言者
日期
2018/12/21
留言內容
第一次使用這個平台,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幫助。 我現在是個大三夜間部的學生,因為家裡因素所以平常也不允許我打工,變成我很無所事事,加上現在對讀書學習越來越排斥,害怕跟人群接觸、害怕上台報告、沒自信,很多原因讓我不想要在接觸學校這個地方,但是家人的期望總是寄託在我身上,我的姊姊因為休學之後沒有再復學,有這個前車之鑑,家人理所當人也不讓我休學調整自己的心態步調。我總覺得沒辦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反正現在就是很亂很亂,不知道怎麼去好好整理所有的心情跟狀況。
版主回覆

娜,你好:

看到來信,感受到你承受著家人期待,也高度的要求自己接受這一切,也苦於自己較為內向的性格而認為自己無法有效與人接觸而感到灰心,讓你落入憂鬱的情緒裡,真是難為你了!

有時我們為了符合世俗的價值觀,認為所謂的「孝順」,就是承擔起家人的期待、對家庭的照護責任等等,我們理所當然的應該當個順從的、體諒的孩子,看起來是和諧的,但這畢竟是表象;又或許這是在害怕拒絕後可能導致的衝突。但其實這樣的妥協,長期下來,有時反而讓我們的心喘不過氣來。常言「能者多勞」,看似一種肯定,實際上,背後隱藏的包括了情緒勒索。不問原由,僅因我們願意多付出、他人一句「能者」,背後隱含著對你付出、多承擔的不甚合理的期待。或許家人是基於愛、基於信賴、基於慣例等等而沒想太多的習慣想到乖巧的娜。從來信中也感受到娜要求自己成為一位乖巧順從的貼心孩子,相信這出發點或許也是基於愛,才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卻也導致你漸感壓力、越來越不開心,真是令人心疼。不知娜對於這樣承受著家人過多期待的壓力、或是想打工歷練自己的規劃,是否曾向家人表達過自己的想法?讓家人了解你的感受,這樣是不是比消極的繼續默默承受、情緒低落,更好些呢?

來信提到「害怕跟人群接觸、害怕上台報告、沒自信」,曾經有統計數據提到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多達10-20%,甚至有些調查裡,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長期害羞」的症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或「人格特質」(陳豐偉醫師)。所以,首先要辨識自己的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或是已嚴重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如果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我們沒有必要去扭轉自己的人格特質,也無需因此感到自卑,克服這類型的社會焦慮,可透過過放鬆訓練來降低自己的焦慮程度,如腹式呼吸、瑜伽、靜坐、冥想等。我曾經也是會害怕在講台上被詢問問題,後來我透在報告前多做準備、多演練、先自我Q&A模擬,當真正面臨被詢問問題時,自己反而能有邏輯性的說明,也因此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自信,也降低了自己的緊張程度。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提供你多一些思考方向;如感受到情緒低落而無法獨自面對,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將陪著你一起面對問題,或是可再來信生命線或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喔!

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