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娜,你好:
看到來信,感受到你承受著家人期待,也高度的要求自己接受這一切,也苦於自己較為內向的性格而認為自己無法有效與人接觸而感到灰心,讓你落入憂鬱的情緒裡,真是難為你了!
有時我們為了符合世俗的價值觀,認為所謂的「孝順」,就是承擔起家人的期待、對家庭的照護責任等等,我們理所當然的應該當個順從的、體諒的孩子,看起來是和諧的,但這畢竟是表象;又或許這是在害怕拒絕後可能導致的衝突。但其實這樣的妥協,長期下來,有時反而讓我們的心喘不過氣來。常言「能者多勞」,看似一種肯定,實際上,背後隱藏的包括了情緒勒索。不問原由,僅因我們願意多付出、他人一句「能者」,背後隱含著對你付出、多承擔的不甚合理的期待。或許家人是基於愛、基於信賴、基於慣例等等而沒想太多的習慣想到乖巧的娜。從來信中也感受到娜要求自己成為一位乖巧順從的貼心孩子,相信這出發點或許也是基於愛,才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卻也導致你漸感壓力、越來越不開心,真是令人心疼。不知娜對於這樣承受著家人過多期待的壓力、或是想打工歷練自己的規劃,是否曾向家人表達過自己的想法?讓家人了解你的感受,這樣是不是比消極的繼續默默承受、情緒低落,更好些呢?
來信提到「害怕跟人群接觸、害怕上台報告、沒自信」,曾經有統計數據提到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多達10-20%,甚至有些調查裡,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長期害羞」的症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或「人格特質」(陳豐偉醫師)。所以,首先要辨識自己的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或是已嚴重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如果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我們沒有必要去扭轉自己的人格特質,也無需因此感到自卑,克服這類型的社會焦慮,可透過過放鬆訓練來降低自己的焦慮程度,如腹式呼吸、瑜伽、靜坐、冥想等。我曾經也是會害怕在講台上被詢問問題,後來我透在報告前多做準備、多演練、先自我Q&A模擬,當真正面臨被詢問問題時,自己反而能有邏輯性的說明,也因此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自信,也降低了自己的緊張程度。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提供你多一些思考方向;如感受到情緒低落而無法獨自面對,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將陪著你一起面對問題,或是可再來信生命線或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喔!
祝福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