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心理諮詢 首頁 > 線上心理諮詢
 
留言者
日期
2019/01/10
留言內容
我總是覺得,當我的日子排除了血親,就可以過得很好。 我跟父母並不熟悉,在14歲之前,雖然同住,但是不常見面。 從14歲開始,我便被送走,一直未曾和他們同住。 畢業後,也鮮少與父母有所聯繫。 中間其它狀況於此略過。 近期,我離開自己的住處到外地工作。 經常有鄰居朋友告知,有自稱是我媽媽的人到社區吵鬧。 警衛保全未曾報警,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報警。 因為雖然無法確認去吵鬧的人是不是我媽,但是我媽有傳許多訊息給我,諸如我讓她不快樂,或是她因為別人說她教養無方造成我不跟他們聯繫而覺得自己即將崩潰等言語。 但是我感到非常困擾,並且更加不想與血親有任何的接觸。 雖然我很清楚血親們的喜怒哀樂或是人生並非我的責任,卻因此煩躁。 我努力與他們保持距離,但是仍然無法控制地出現罪惡感。 目前的狀態持續了將近兩個月,而我也開始出現頻繁頭痛的狀況。 以往的經驗,我曾經長期就診身心科及心理師,因此我也擔心這會是身心症。
版主回覆
雷,
妳說:排除了血親,
日子可以過的很好。
但又說:努力與血親保持距離,仍無法控制的出現罪惡感...
所以少了親情,日子到底可不可以過得很好?
 
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
跟我們在什麼環境長大有很大的關聯;
14歲前很少見到父母親,妳是怎麼長大的?
14歲的青少年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關鍵期,妳又是怎麼走過來的?
不管我們和親人的關係或深或淺,
都不要小看了它對我們有形無形的影響。
妳提及長期就診身心科以及心理醫師,
不確定這是否和妳成長的背景有關?
 
努力的與血親保持距離,
想是妳深思熟慮後,
找到的讓自己好過的最起碼的界線。
確實!我們沒有義務對別人的人生負責,
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人生都過不好的話。
與我們生命中造成困擾的人保持適度的距離,
是成熟的表現。
但罪惡感與煩躁又來自於何處呢?
社會期待、旁人的眼光?
或是受到華人文化裡對孝順這頂大帽子的影響?
還是其他?不妨好好的問問自己。
 
向前看是我們過生活的正確態度,
但是到了人生的特定階段,
試著和我們的過往和解也是重要的。
學會接納過往,
並不代表允許那個「過去」可以重新再踐踏我們一次,
而是我們找到了前進的方式,
承認當初的「傷害」確實存在,
但不會讓它定義、影響跟主導我們的人生。
有時被我們寬恕的人會做出改變,
讓我們最終能跟他們好好相處;
但也有時候那些被我們原諒的人依然故我,
始終都讓我們頭痛。
我們接受這一點!
同時,也確保讓他們跟我們的生活維持適度的界線。
這樣會讓我們心靈更自由。
 
親愛的雷,希望妳知道該怎麼做了。
煩躁的時候,不妨來電1995,我們線上的輔導員很樂意陪伴妳,或許在談話的過程中,
妳會更清楚如何讓自己真正好過,
又能讓母親得到安慰相處模式。
加油了!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9:00
留言者
227
日期
2019/01/21
留言內容
我好累 覺得人類好可怕 好想與世界隔絕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好無助
版主回覆
227你好,人累了可以休息,心累了怎麼辦?
不知你是求學功課壓力,還是上班族工作厭倦,一日復一日的疲倦,像倉鼠跑著永遠不停止的滾輪。你是否正在經歷這樣的痛苦?
近來負面新聞多,是否受到影響而心情低落,讓你封閉了自已,還是碰到什麼困難?
227,可否再來信多告訴我們一些相關訊息?這樣我們的討論才能切中你的問題,而不會成為漫無目標的空談。或者也可直接來電1995,讓我們陪著你一起來看看怎麼面對你的困境,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8:00
留言者
徐佳音
日期
2019/01/23
留言內容
為了生存為了不被踐踏,覺得一直在做背叛自己的事,好想死⋯⋯我該怎麼辦,我不想背叛良心,可是一直一直要逼自己背叛良心才能融入環境,才能保護自己,我要一直去做傷害不想傷害的人的事,我好想哭?
版主回覆
佳音:妳好
   
來信中提及妳為了生存,不被踐踏,而危背自己良心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感受到佳音讓自己人生陷在泥沼中,而有許多負面的情緒,令人感到心疼!佳音也提到,明明知道是不對的事情,還要昧著良心去做。這陣子想必很難熬,辛苦你了!
 
在信中看不出是發生了什麼事,而非得逼迫自己到這樣的程度,這讓我們感到很著急。親愛的佳音,人只要活著就有機會去修正改變自已的命運,在此誠摯邀請你撥打1995協談專線,由線上輔導員進一步與你討論生活的困境!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6:00
留言者
日期
2018/12/21
留言內容
第一次使用這個平台,希望可以得到一些幫助。 我現在是個大三夜間部的學生,因為家裡因素所以平常也不允許我打工,變成我很無所事事,加上現在對讀書學習越來越排斥,害怕跟人群接觸、害怕上台報告、沒自信,很多原因讓我不想要在接觸學校這個地方,但是家人的期望總是寄託在我身上,我的姊姊因為休學之後沒有再復學,有這個前車之鑑,家人理所當人也不讓我休學調整自己的心態步調。我總覺得沒辦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反正現在就是很亂很亂,不知道怎麼去好好整理所有的心情跟狀況。
版主回覆

娜,你好:

看到來信,感受到你承受著家人期待,也高度的要求自己接受這一切,也苦於自己較為內向的性格而認為自己無法有效與人接觸而感到灰心,讓你落入憂鬱的情緒裡,真是難為你了!

有時我們為了符合世俗的價值觀,認為所謂的「孝順」,就是承擔起家人的期待、對家庭的照護責任等等,我們理所當然的應該當個順從的、體諒的孩子,看起來是和諧的,但這畢竟是表象;又或許這是在害怕拒絕後可能導致的衝突。但其實這樣的妥協,長期下來,有時反而讓我們的心喘不過氣來。常言「能者多勞」,看似一種肯定,實際上,背後隱藏的包括了情緒勒索。不問原由,僅因我們願意多付出、他人一句「能者」,背後隱含著對你付出、多承擔的不甚合理的期待。或許家人是基於愛、基於信賴、基於慣例等等而沒想太多的習慣想到乖巧的娜。從來信中也感受到娜要求自己成為一位乖巧順從的貼心孩子,相信這出發點或許也是基於愛,才默默的承受這一切,卻也導致你漸感壓力、越來越不開心,真是令人心疼。不知娜對於這樣承受著家人過多期待的壓力、或是想打工歷練自己的規劃,是否曾向家人表達過自己的想法?讓家人了解你的感受,這樣是不是比消極的繼續默默承受、情緒低落,更好些呢?

來信提到「害怕跟人群接觸、害怕上台報告、沒自信」,曾經有統計數據提到有社交恐懼症狀的人多達10-20%,甚至有些調查裡,有40%的人認為自己有「長期害羞」的症狀。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個性」或「人格特質」(陳豐偉醫師)。所以,首先要辨識自己的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或是已嚴重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如果社交恐懼是人格特質,我們沒有必要去扭轉自己的人格特質,也無需因此感到自卑,克服這類型的社會焦慮,可透過過放鬆訓練來降低自己的焦慮程度,如腹式呼吸、瑜伽、靜坐、冥想等。我曾經也是會害怕在講台上被詢問問題,後來我透在報告前多做準備、多演練、先自我Q&A模擬,當真正面臨被詢問問題時,自己反而能有邏輯性的說明,也因此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自信,也降低了自己的緊張程度。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提供你多一些思考方向;如感受到情緒低落而無法獨自面對,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將陪著你一起面對問題,或是可再來信生命線或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喔!

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0:00
留言者
D
日期
2019/01/19
留言內容
我的暴食症又發作了⋯⋯ 從小我的姐姐妹妹都很瘦 而且吃不胖 尤其是姐姐自我感覺非常好 常常會不經意拿我來襯托自己的漂亮 拿我的身材開玩笑 妹妹雖然常常會鼓勵我 說我很瘦了 但我總覺得她是在安慰我 因為她知道我生病了 其實她心裡根本不是這樣想的 我發現我對胖的人會有一點偏見 我會很積極的表現出我跟他們的不同 誇大自己的健康飲食還有運動習慣 要讓大家知道我不是吃不胖 為了維持好身材我是很自律的(確實是如此 自律了過頭) 同時我也很羨慕愛吃吃不胖的人 看到朋友吃宵夜的時候我會刻意表現出一點都不想吃的樣子 還會故意說妳居然這種時候吃東西我這輩子絕對不可能做這種事(其實是怕被影響 怕他們邀請我一起吃) 真的忍不住的時候會用久久一次當藉口(而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很養生也很克制所以看到我吃的時候都不會阻止我甚至會鼓勵我) 而且我因為減肥減到月經不來 雖我已恢復正常飲食但身邊朋友都會覺得是因為我吃的太健康所以鼓勵我大吃大喝 所以我想吃東西的時候不敢說 不想吃的時候也不敢說 我發現我已經沒有中間值 我沒辦法像一般人飯後吃一個小甜點 我要馬就是一口都不碰 要馬就是吃一整塊 把他取代正餐 因為飯後甜點對我來講是一件太罪惡的事情 但這樣反而導致我份量拿捏不當 一次就是吃一大塊蛋糕或一整碗冰 我沒有辦法像有些人點心吃一口就放著晚點再吃 我一定要吃完 連屑屑都會舔乾淨 而當我不小心吃過量的時候我就會爆發了 覺得一切都毀了 發了狂的吃 尤其是甜食 因為我平常對糖非常克制 覺得精緻糖是萬惡的根源 發作的時候 我會任由自己吃到肚子痛想吐邊吃邊哭 蛋糕一條一條的吃 直接拿湯匙挖花生醬來吃 甜甜圈一整盒一整盒的嗑 雖然知道自己吃完會後悔 可是真的沒辦法控制自己 吃完以後好想死 一直照鏡子看自己是不是胖了 會憂鬱個兩三天 發誓絕對不會再有下一次 明天就是新的開始 但某天又會再重蹈覆徹 一次一次的惡性循環 當初減肥的時候其實很快樂 覺得自己觀念正確 吃的好動的多又養生又健美 還自詡為健康傳教士 但瘦下來以後彷彿掉入了地獄般 被害怕復胖的想法牢牢綁架 我沒有辦法接受任何批評我身材多聲音 我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你們到底還要我怎麼樣 我知道太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 尤其是外表 我其實很沒自信 我覺得自己很醜很胖 但在大家面前我總是表現得很搞笑很樂觀很正面積極 我不希望我是一個帶給大家負面能量的人 但我真的好累喔 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版主回覆

D,你好:

看到你近期面臨暴食的磨難,又不敢與身邊親友傾訴,讓你落入憂鬱的情緒裡,真是難為你了!

來信提及「覺得自己很醜很胖,但在大家面前我總是表現得很搞笑很樂觀很正面積極,我不希望我是一個帶給大家負面能量的人」,可見你是位體貼的女孩,唯有基於愛,我們才會自我檢討自己是否做得足夠、才會要求自己付出付出更多、做的更好!因為我們在乎,所以我們不安;甚至讓自己在這份不安全感中逐漸地累積傷痕。人的性格千萬種,每個人所交往的朋友也是,不限於活潑開朗的交誼型夥伴,與你分享一本書「善待他人,也不要委屈自己」一書,書中提到:溫暖、可靠、誠實,會讓人想要幫助你、做你的朋友,並且為了你多付出一點努力--只因為到最後他們純粹的只喜歡你。與人互動時,可以保持誠實又圓融,傾聽但不苟同,展現尊重且能暢所欲言。冷靜、有禮、善良,會讓人產生好感,而好感度正是黏合劑,並且把熟人變成真正的朋友。想跟D說的是,人身材的胖瘦並不代表一個人的價值,不過,如果認為體型上的改變可以增加自己的自信,那麼也不坊設定個健康目標,誠如D所言,「當初減肥的時候其實很快樂,覺得自己觀念正確、吃的好、動的多、又養生又健美」。看到D因暴食、節食而影導到身體健康,讓我有點擔心,希望在這段時間裡,D能好好照顧自己,在身體方面,還是要保持一定營養的攝取;在心理方面,不要忽略自己的需求,希望能看見自己的盲點,降低對外人平價自己身材的影響度。暴食症有時就像上癮般逐漸佔據我們的身、心、靈,所以我們更要不斷的提醒自己要感受自己的心,避免再以他人為中心,人生無論如何,終究是「自己」在感受最後的喜怒哀樂,希望在心態上有所調整,將一切回歸到自我本身,勇於表達自己的問題,尋求他人協助,進而逐步邁向復原之路。

信中提到「我的暴食症又發作了」,這是指D先前已經過醫生確診且治療過,但現在又再度發作嗎?如果是的話,D是否想過再尋求專業機構確認自己目前的狀況?以及時獲得專業的協助。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提供你多一些思考方向;我想告訴你,你並不孤單,如感受到情緒低落而無法獨自面對,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將陪著你一起面對問題,或是可再來信生命線或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喔!

祝福你

平安喜樂!

回覆時間 2019-01-27 0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