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心理諮詢 首頁 > 線上心理諮詢
 
留言者
M
日期
2022/04/30
留言內容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 帶小孩比較不敢大吃大喝(長達12年暴食症,陸陸續續的嚴重、好轉、看醫生、吃藥、停藥) 直到孩子睡了我有自己冷靜放空休息的時間 未嫁人之前娘家知道我的狀況,比較能在廁所催吐有些許聲音也不會覺得不自在或是有壓力,可能我也都挑我娘家家人不在的時間。 但是現在嫁人了,之前懷孕有被問過吐的很厲害,可能我沒有盡可能的吐小聲一點,被以為是懷孕的孕吐。 但是現在都生完了,我有盡量小聲的吐,但是公公是比較晚睡的人,我常常在想廁所吐的時候就算我盡力再小聲,但是可能還是有回音吧,吐完後悔,深怕公公心裡不知道在想什麼,害怕被發現,可能會覺得我怎麼常常馬桶沖了兩次水? 我吐的時候不會有嘔吐聲,東西吐出來會有掉進水聲的聲音,我常常好煩好焦慮這些問題,想回娘家放鬆一下,但是說白點是放縱,無限循環自己不是好媽媽,是不是被發現,好想回娘家⋯ 我先生其實只希望我趕快好起來,他盡可能不要給我壓力常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是我要出去買東西補充糧食餅乾,也都要躲過家人的眼睛,怕他們覺得我買很多東西,總是買東西等等的念頭。好煩好煩真的好煩
版主回覆

M你好
收到你來信,看到您長達12年的暴食症的困擾,很是令人心疼,心裡一定有情緒起伏和飲食控制困難的過去式才會讓您陸陸續續的嚴重好轉看醫生吃藥停藥真的讓我覺得您很辛苦。

你一定是一位非常善解人意和處處替人著想體貼別人的人,在身體心理生理都處在不舒服的狀況下還要細心的照顧孩子,更要顧慮先生和公公的想法感受真的不是一般人可以辦得到的,辛苦你了。但同時也看到有支持愛您的先生和孩子和娘家對你的支持與包容,我想這也會是想要改變自己的原動力吧!
相信建立規律作息和生活習慣或許這可能是一場馬拉松式的賽跑,但只要有家人的陪伴規律的就醫配合治療,相信你一定可以兼顧健康與美麗的,在信件中我看到了你充滿勇氣,雖然持續面對這樣子的痛苦,但仍想著如何改善現狀,相當令人敬佩~

雖然好幾次瀕臨崩潰邊緣,但你仍然保有自己的態度願意嘗試更多的可能,誠摯邀請您再來信與我們談談您最近的變化,以及你後續的打算讓我們陪伴你度過這段難熬的日子,可以來電1995撥打生命線/張老師1980/安心專線1925線上輔導員可以陪伴和您一起討論。

若希望與專業人員面對面諮詢,也可以到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dph.tycg.gov.tw/mental/,點<<諮詢面談預約>>選擇適合的時段,於預約時間到現場與專業人員會談,每位民眾可免費使用四次心理諮詢服務,提供你參考。

祝福你平安順心!

回覆時間 2022-05-05 20:06:31
留言者
李欣婕
日期
2022/04/23
留言內容
我活到28歲,人生沒有目標,只覺得我活著只是為了不要讓家人難過,因為他們生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必須要對他們負責,我常常在想如果有一天他們都離開我了,那其實我對這個社會也不欠誰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沒有選擇要不要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利,老天沒有問過我要不要來,但我卻不得已只能來到這個世界,每次只要生活中有人受傷,或是新聞報誰誰誰得了不治之症,但前途美好一片光明卻因為得了不治之症而結束生命,當我看到類似文章時,我只會想著為什麼我不能代替他們承受這一些罪呢?我覺得我書讀不好,做事態度也不夠積極,但我卻很想代替那些沒辦法活著想要活著的人死亡,如果命可以用交換的我真的想用命去延長想活著的人,至少這是我目前想到我的價值,救人需要專業知識才有辦法救人,我沒辦法把書讀好,也找不到動力去努力,但我願意去當白老鼠,很難嗎?人生的價值真的很難找,我不會想去做一些犯法的事,也不會想傷害任何人,但我現在只覺得活著只是在對我的家人交待而已,如果有一天他們離開了我,我的人生可以說是結束了,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活著的理由,每天醒來都問自己為什麼還活著,當然我也不會去找製造什麼死亡,但我會想要支持安樂死,對於不快樂的人,我願意花錢讓我像睡著一樣的離開,因為我真的沒在害怕死亡的,想請問到底要如何讓自己覺得這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我覺得我死了除了家人會難之外好像對社會沒有任何幫助。
版主回覆

欣婕妳好:

    人生沒有目標、活著祇為家人負責,看的出來妳是個孝順的女孩,做事想法以家人為中心,而且非常有愛心!看到有人得了不治之症而結束生命,會想著為什麼不能代替他們承受這一些罪呢?這種大愛誰能與妳相比。

    救人需要專業知識才有辦法救人,妳沒辦法把書讀好,也找不到動力去努力,現在活著只是對家人交待,因為妳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活著的理由。好像家人對妳的照顧無微不至,而失去他們會讓妳迷失方向,是嗎?

    國外安樂死的先決的條件是必需有不治之症,像患有漸凍人之類,還要經過醫生評估。不快樂不在安樂死條件之內,而且過程非常痛苦只是時間很短暫。

    我是平凡百姓,沒有解救眾生的偉大的目標,只想踏實的過好每一天!再大一點的目標是讓生活過好一點,薪資能加薪,買的起房子。而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往往也是需要透過團隊努力協助才能成就個人榮耀,那些我是一點不感興趣,認真過好每一天才是我要追求的目標。另外,即使我已年近半百,仍持續進修學習,因為我想遇見更好的自己。

    烏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妳對家人的重視是很好的孝順,若能以改善家人為目標而奮鬥,將目標生活化,生活工作就比較能活出自己。

    歡迎妳再次來信,每次的訴說和求助都是勇敢的表現;當妳情緒低落,希望有人陪伴時,不只能寫信,也希望妳能來電1995生命線,讓線上輔導員即時陪伴妳,和妳一起面對問題討論。祝福妳平安順心!

回覆時間 2022-05-05 19:53:10
留言者
有夠爛
日期
2022/04/24
留言內容
我的爸媽最近想要我跟他們出去旅行,但其實他們每一次旅行,都不曾問過我的意見就自己決定好了 這次他們跟我姑姑約好一起出門玩,要我也去,但我已經表明過一次我不想去,而且那天星期日,我有重要的考試,隔天星期一,我們學校要段考,他們還是不聽,之後他們某名的就說行程取消了,我也就沒有在管,還跟朋友約了星期日考完試要一起去吃飯 但最近某一天,他們突然又再說這件事,我就說「我要考試,我不去,而且我考完試要跟朋友一起去吃飯」他們當下沒有回應,我當他們是明白了 卻在隔天,他們又突然說「下星期記得要出門」,我火大了,我說「我不是說過我有事了嗎?為什麼一定要我去?」,我媽就開始一直罵我,「不要考了啦!你考了有什麼用!反正都一樣爛,不如不要浪費時間了!」就算沒有考試,我也跟朋友有約了,我跟她說「當初不是說要取消了?我那時候已經跟朋友有約了」我媽更生氣了,她罵我「跟朋友出去就可以,要你跟家人出去就跟要死一樣,家人都不是人嗎?你以後不要想跟我們要任何東西!過年也不要想跟妳姑姑拿紅包!」我就不懂了,我不跟你們出去,我就等於是不愛家人、背棄家人了?難道你們跟我姑姑的約是約,我跟朋友的約就不是東西?這樣雙重標準我真的很不能理解 我爸爸還一直打電話給我叫我星期一請假不要去了,但我說了,我要段考!我是要怎麼請假? 再後來,我媽還罵「不要想要我一直幫你處理這件事,你真的很自私!」 她甚至說了一句令我徹底火大的話 「我醜話說在前面,你要跟朋友出去,不要給我拿考試當藉口!到時候你爸打電話去學校問你是不是真的考試,被穿幫了,不要怪我沒有提醒你!」 我給你們的信任就這麼低?考試這種事情我還需要騙人?天啊,好氣喔 我家每天都在罵人,各種大大小小的原因都有過,但這次,我是真的受夠了,我真的不想再在這個家待下去一分一秒。
版主回覆

親愛的你好!

    很高興你願意將你的心事勇敢說出來,在來信中感受到你一方面要應付重要考試及段考的壓力,另一方面還要承受母親的情緒威脅,相信你內心的壓力、委屈、憤怒及難過,感到非常的心疼及不捨。

     「情緒勒索」書上也教我們建立情緒界限的三步驟:停、看、應。1.停:停止對話,轉移情緒,離開現場。2.看:覺察自己的情緒,了解剛剛發生什麼事。3.應:擬定因應策略、練習並應用。

    很高興你願意勇敢說出你的問題,也讓自己試著練習溝通解決方式,找到彼此都能接受舒服的方式,用行動健康態度改變用罵及威脅的互勤模式,也可利用學校的輔導室,看相關的書,我推薦丁寧的書「我不要完美 只要完整-成為自己的七堂課」,先從改變自己的溝通方式,當自己改變了,很多事也跟著改變,但是現在最重要是全力以赴的準備重要的考試及段考。

    歡迎妳繼續來信分享妳的心情,也歡迎妳打電話到1995生命線協會,我們有專業的輔導員可以陪妳一起解開妳的困擾。也可以寫信到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dph.tycg.gov.tw/mental/,點選諮詢問答集,由專業人員回覆;讓我們陪你慢慢練習做不一樣的自己!。祝福你考試順利!

回覆時間 2022-05-05 19:52:08
留言者
喬伊
日期
2022/04/25
留言內容
最近不知道為何突然再次喜歡上孤獨 變得喜歡獨來獨往 比較少和同學互動 比較常一個人做事 中午吃飯也是自己吃 但我不感到空虛 也許我只想一個人待著 又或者我在找方法逃避社交? 我發現在一個團體裡內向人(我)很容易被大家依賴 他們都很放心的把事交給他們 這也許是大家對他們的信任 也是認同他們的做事能力 做得好會被誇獎表揚 會被捧得很高 這也代表大家對他們的期望也不低 但事實上內向人只是在做他們該做的而已 而且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也是一種雙面刃 因為內向的個性 無法輕易的尋求協助只好自己解決 他們為了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他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在那上面 想辦法做得比之前更好 這導致他們的壓力會比其他人高一些 雖然被誇獎內心會很開心 這就是當內向人的痛苦吧?
版主回覆

親愛的喬伊:

你好!從你的來信,可以感覺大家有什麼事,最先想到的好像都是你,大家信任你,依賴你,倚重你,但凡有些難處理的,難達成的麻煩事,大家的第一順位非你莫屬,姑且不論你喜不喜歡,而這萬人求之不得的天賦,曾經是如此榮耀著我們,張顯著我們的成就,訴說著我們的與眾不同.

喬伊,我不得不羨慕你的早熟及心思細膩,或許我們只是在做自己該做的事,偶而被人誇奬,讓我們願意用更大的力氣去追求這份肯定,一開始,蠻舒服的,朋友看的起我,感覺自己是重要的一份子,很喜歡這個有能力被別人需要的我,但隨著時間推進,愈來愈承重,就像小時侯爸媽給的零用錢一樣, 今天100元,漸漸地300,500,最終沒有1000元就很生氣,哪個才是我需要的金額呢?我們一直都在追求愈多愈好,慾望的天平一直被拉高,500也不錯,1000更好,漸漸地,不知所來為何,像被它綁架一般,一直用力的做,一直努力的追求, 一直的重覆好像只有這條路可走,卻忘了對自己來說1000或3000或5000的意義在那裏?其實敏銳的喬伊已經看到自己內在的聲音,這曾經的100,500都滋養過我們,它們很重要,我們不否定它的存在,只是如今的我們成長了,需求也不一樣了.現在我需求的是什麼?

內在的自己與外在的環境正衝擊著,有點喘不過氣來,想回到自己的角落,但並不空虛,這無法發聲的訥喊,都是一些很好的提醒,接下來就是要找出新的平衡點.小時候,學走路,跌倒了,爬起來再走,長大的我們不曾討厭那個跌倒的痛與苦,現在享受跑步走路的歡樂時,同時帶有酸與苦,或許,成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當我們依循著大家的期待時,滿足自己被看見,被肯定的成就感,但這顆石頭愈滾愈大,愈滾愈重,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來看看:我的需求是什麼?仍想要被大家所肯定,但毫無保留嗎?願意為自己的需求付出多少呢?全力付出,自己太累,沒有空間,先出五分力,試試看,不夠再慢慢加一分,或許別人好像也沒關係,就可以少一分,把騰出來的心力用來照顧自己,好像也不錯.

一方面我們需要獨立自主,我們需要成長,但同時我們人類也是群聚的哺乳類動物,一起打獵共抗天敵,一起分工合作,當然我們也可以一個人獨居在某個山上,自給自足,過著不求人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大道理或對與錯的偏見,這把雙面刃如何使用,考驗著喬伊自我覺察,想要好好照顧自己與自己同在,但同時我這隻小船也需要歷經在大海中波波浪浪,順著這個大潮流把握自己的方向,一起併行,或許這陣風是助你前行千里的順風車.

歡迎你再來信說說你的心情故事,或是寫信到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dph.tycg.gov.tw/mental/,點選諮詢問答集,由專業人員回覆

也歡迎你來電生命線1995,線上輔導員會陪伴你並一起面對問題即時討論。

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22-04-29 20:29:39
留言者
吳淑芬
日期
2022/04/23
留言內容
我真的對上班上課的社會很不適應我上網有查影片說以後真的會變成人工智能的社會只是還要一段時間到人工智能的時代也不是不需要學習但是只是需要讀小學就好這樣對於 去學校 上學不適應的小孩就差很多了少去學校很多年我自小就有懼學症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爺爺奶奶怎麼把讀大學讀完大學後去上班當作這麼重要我的本身頭腦整天都想著或許真的要等到世界變成人工智能時代才是自己發揮的時間點我很喜歡人工智能的時代可以讀小學就好加不用上班了因為會變成都人工智能在上班我真的很喜歡這樣還有自從奶奶自殺幸好有被救活爺爺也沒什麼改變個性我一直擔心爺爺罵奶奶奶奶會再度想不開這個問題我真的好擔心奶奶憂鬱症有在吃藥可是如果爺爺一直罵還是不會好起來我真的不適應需要上班上課的社會聽人家說我以後會很好真的你們要相信我我也真的有懼學症我幼稚園就有懼學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跟爸爸媽媽的分離有關但我覺得不是是與生俱來的我才會不適應上班上課的社會
版主回覆

妳好:來信多次,反覆強調自己的懼學症,無法上班、工作,爺爺的蠻橫,奶奶的憂鬱症,期待未來的人工智能,不用讀書、學習、上班、工作,只需享受一切的便利!

        一再強調要相信妳的懼學症,對於現況似乎沒有思考可以做些改變,妳說對於奶奶的自殺,爺爺沒有任何改變,依舊指責怒罵,妳呢?有因為奶奶的自殺,多關心她,分擔一些奶奶的工作?在未來人工智能到來之前,除了等待,還能做些什麼呢?妳說「爺爺奶奶怎麼把讀大學,讀完大學後去上班,當作這麼重要」,試想:爺爺奶奶能養妳多久,有一天他們沒辦法繼續經營麵攤,該怎麼生活?原本希望把妳和妹妹扶養長大,可以安享天倫,事與願違,擔心妳沒有謀生的能力,未來的日子該怎麼辦!妳說的人工智能很便利,取代了傳統需要人力的工作,是沒錯的,但並不代表人不用學習,不用工作,不要忘了「人工智能」是人設計出來的,並無法取得人的價值啊!妳的發揮又是什麼?期待未來可能成真,但…現在的日子呢?還是得一天天的過,為了柴米油鹽而努力,不是嗎?

        夢想需要實踐才能成真,等待無法達到,對於妳的懼學,曾經想過如何克服,或是透過治療讓自己成長,在等待「人工智能」的同時,也能發揮能力,減輕爺爺奶奶的負擔。若想找人說話,隨時都可以撥打1995的協談專線,和線上的老師直接對話,聊聊自己的想法,討論如何用實際行動改變生活,讓年輕的歲月不只有等待,好嗎?祝福妳!

歡迎來電:生命線1995

或寫信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dph.tycg.gov.tw/mental/

點選「諮詢問答集」,會由專人回信給您!

回覆時間 2022-04-27 15: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