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is你好:
現在的你似乎遭遇到一些困境,在感情、工作、學業、親情都讓你覺得為何是這樣?為何變成這樣?連曾經你自己很喜歡做的事物都覺得無感。尤其是你和男友的關係,已經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及自我價值,且對未來似乎也感受不到希望,這一切讓你感到沮喪、無助及焦慮是嗎?
在心理學家John Bowlby的依附理論中提到,人們會在幼童時期因為和親密照顧者的互動而產生三種依戀關係:分別是安全型、逃避型及焦慮型,而這樣的依戀關係會在日後人際關係的親密關係中造成影響。而你現在所遭遇到的感情問題,可以嘗試利用依戀關係來重新詮釋它。你們倆如同逃避型和焦慮型(焦逃配)的搭配。
人都有自顧不暇無法承接他人情緒的時候,這是正常的。但逃避型不是偶爾發生這種事,而是經常、反射性地想避開,並且還會包含指責、疏離、推拒的 隱性攻擊 行為,這對關係是極大的傷害(但他們不自知)如果你是情緒反應大的人,對他們來說就更恐怖了,簡直像被拿槍指著般感到威脅,他會瞬間想離開這段關係。所以在交往的過程,他們往往會灌輸你要成熟懂事、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不要給他製造困擾的訊息。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你也會懷疑:是不是自己太幼稚?對啊大人應該要搞定自己。但到最後你會覺得很寂寞,因為他幾乎不承擔你。情緒上的角力通常是他們勝利,因為他們會製造出「如果你不改進,我們就完了」的壓力給你,最後你為了維持關係只能妥協。很可惜地,大多沒有「協調」這個選項。初期可能有,但不長久,他討厭協商拉鋸的過程,以他們對情緒壓力的敏感難以忍受。然後陷於這種困境而無法理解他們的人,想法就會很分裂。一方面自我懷疑:我就這麼不值得你對我好一點嗎?一方面又因為還很愛(這就是為什麼你無法接受分手後他擁有其他異性的原因),處心積慮想從過去找出一點「他其實還是在乎我」的蛛絲馬跡。但這個過程往往作繭自縛,因為你會發現找得到的證據還真是少之又少(是否又證明了自己不值得?)事實上不見得是你值不值得、他夠不夠愛的問題,他們比較沒有為愛奉獻的精神(跟焦慮型相反),受到壓力驅使,排序上自己的感受是優先的。因此他們經常也有拖延的習慣,拖延就不用面對解決的衝突。這是他們的感受,你不能說是假的,他們的壓力跟辛苦對他們而言真實存在。他們不是完全不在乎,但是就只能做到這樣,再多他就覺得失去自己了。所以很難改變。
依附關係始於孩童時期,但它對我們成年後的親密關係上卻造成很深的影響,在此刻或許可以試著去修復它,降低它對我們的影響。你可以學習自我安撫,辨認自己的情緒反應是否源自於「內在小孩」的聲音,長大成人的你,是否願意自我安撫,重新修復,搭起信任的橋樑,低下頭來看看這位受傷的小小孩,伸出手輕拍她的頭,溫柔地擁抱她,真誠地對她說:「我看見你的驚恐無助、失望難過、害怕擔憂、迷惘、憤怒…,身在其中是多麼的不容易,你好想努力但也真的好難,讓我陪著你,我願意試著承接你的需要,給予呵護…」,內在修復式的自我對話有機會讓杏仁核穩定、讓海馬迴允許我們了解狀況,重新覺察與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內在世界,有彈性的情緒調節及修復安全感。
好好的照顧自己,你存在的價值不是由某個人基於自己的快不快樂決定的。試著找回失落的自己,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重新看待這段感情。如果在關係中是痛苦的,就真實的對待自己內心的呼喚,有時候離開何嘗不是一個方法!如果你還是感到難過、沮喪、無助也歡迎直接來電生命線1995線上的輔導員能陪伴你一起面對問題喔!祝福你,平安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