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聽過一句話:「父母愛孩子不是必然,但孩子愛父母卻是宿命。」父親與妳的關係,似乎正如這句話所說。
父親待妳和弟弟天差地遠,雖說如此,妳也沒有因此而停止對娘家或是對父親的付出。甚至在最苦的時候,這樣的意志支撐了妳,即使在一週吃一條土司或一個便當的嚴苛環境下,也沒有打倒妳。
而如今,在孩子還小、你又需身兼工作這樣焦頭爛額的時刻,還是無法得到父親一絲絲的諒解和協助,只換到了言語暴力…
這樣的情況下,真的很難讓人不崩潰。
一般人上完一整天的班,多已耗盡大部份的體力,下班後只想要放鬆休息。而為人父母的妳,回了家,還要盡完父母的義務,直到把孩子趕上床了,才能處理剩下的事,在常常睡不飽又沒有放鬆的情況下,還要擔心娘家失智的爸爸會有突發狀況。
這些事情加總起來,我真的很難想像妳是怎麼熬到今天的。
在身心俱疲的情況下,人的抗壓性和忍耐度都會下降,也因此導致了妳和父親的衝突,但事後妳沒有為自己考慮,反而是考慮到爸爸的病,進而責怪自己。
我好奇,如果今天媽媽在場的話,她會苛責女兒當下的行為嗎?
偶爾的壓力爆表真的有這麼不可原諒嗎?
台灣社會多半有一種「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概念,這句話綁架了我們,讓我們覺得不論父母如何對待我們,都不能有絲毫怨言,甚至心裡還不能有一絲絲的不滿,「連想都不能想!」
但這麼高的道德標準,到底有幾個人真的能做到呢?
國人因為「家醜不得外揚」和「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等觀念,以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營造出幸福家庭的假象,也讓人有了「別人家都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只有我家不一樣」的錯覺,因而產生自卑感或因此自責。
但別忘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道出了事實:每個家庭個有個的難解之題。
妳在責備自己的同時,是不是也該看到自己的限制?看到自己的時間、金錢和心力都是有限的,看到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看到自己其實也很累、有很大壓力,以及需要被人肯定和看見妳的付出。
妳說爸爸認為妳嫁出去了,就不能再進他家門,但也就是有妳還繼續進他的家門,在他病危時,才有辦法救他和照顧他。
爸爸現在的狀況,可能已不適合講道理,但就算是這種情況,妳還是要為自己多打算。
尤其,妳說妳身體搞壞了,因信裡沒有寫明,所以不知道妳指的是哪方面,但已有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壓力會造成身體疾病,例如耳嗚、頭痛、失眠、自律神經失調、腸胃炎、高血壓等,而自責就是一種持續性的壓力。
如果妳願意的話,可以看看一本世人會認為是大逆不道的書:「好想殺死父母」,由「光.現出版」,作者是石藏文信。我相信這本書可以鬆綁一些妳的痛苦,讓自己活得輕鬆一點。
最後,適時地與值得信任的家人討論,將父親送至專業照護機構托管也是獲得喘息機會的方法。但如果因此無法得到家人的支持和諒解,也不需要責怪自己,可以來信或來電1995抒解妳的壓力,我們24小時都有專人接聽電話,緊急時刻,打電話來可以更快速地陪伴到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