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ia,你好:
看到你面臨著與母親相處下來的壓力與無奈感,在情緒無法宣洩情況下而自殘,真是令人心疼!
有時我們為了符合親友的期待與評價,認為我們應該是什麼樣子、不應該是什麼樣子,比如我們應該當個乖小孩,不要有特殊意見、不要有強烈情緒反應...,認為所謂的「孝順」,就是承擔起家人的期待、理所當然的應該當個順從的、體諒的孩子,看起來是和諧的,但這畢竟是表象;又或許這是在害怕拒絕後可能導致的衝突。但其實這樣的妥協,長期下來,有時反而讓我們的心喘不過氣來。來信提到母親的言語責難,想必你內心是相當委屈與難過的;對於母親各種言語上帶來的總總傷心,你也經常讓自己忍著,相信你也是內心充滿愛的女孩,唯有心中有愛才會默默的承受...。
你說「我發現自己只要一生氣,我就會躲道房間裏…」,有時後這樣的「情緒隔離」確實有其作用,它讓我們保有力氣去面對生活;或許短期的「情緒隔離」是種選擇,但是,要注意,不可以讓「情緒隔離」與「壓抑情緒」成為習慣,因為長久下來,這會鈍化我們對周遭一切的感受力,這並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世上切割不斷的..血緣親情就是其一,俗話也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相信Victoria也是位會自省、想對自己行為負責的女孩,才會「很清楚錯在哪裡,所以事後有道歉」,奈何母親會從事件延展到人格上的責難等,讓Victoria更是難過;你說會想自殘的原因一是想讓媽媽在意,但其實這是讓自己身心更加受傷。回想過去,Victoria是否曾經也有什麼事情與母親存在重大歧見,而自己又有用過什麼樣的方式達到傳達內心想法呢?所以我們仔細的想想,如果家人相處還是存在著「愛」,是否我們也可以在這樣信念的支持下,試著不同方式和母親溝通(如無法面對面即時溝通,是否可以選擇即時通軟體等書面溝通?),或是透過第三人(如姐姐)協助母女倆溝通?...利用機會讓家人了解你的真實感受與情緒,以及母親不論有心或無意的言語對你所造成的傷害與痛苦。
曾經,在我高中求學的階段,與我母親的相處關係也是很惡劣,總是為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鬧脾氣,也常獨自躲在房間把自己氣哭,這樣長長短短的冷戰交織著的關係,其實讓我內心很煎熬,但我卻從不願意溝通,而是把心封鎖了,封閉了與母親的交流…。大學畢業出社會後,在我母親的某次生日,當關起家裡燈光,客廳只剩蛋糕上的蠟燭亮光搖曳著,掩映著母親頭髮上的那一絲絲銀色髮絲…,那晚,我躺在母親身邊…問了我母親?為什麼以前總是用惡毒的言語管教我?我母親訝異的看著我,彷彿她不復記憶有這樣的過往…。我才發現,在母親的成長背景中,那樣的表達方式、管教方式,是她唯一知道的,而她的出發點是「愛」、是「擔心」、是「關心」,我帶著眼淚笑著對我母親說…,我的感受不是這樣的…也好遺憾,我們把這些話放在心裡那麼久,讓我們母女倆冰封了好多年。
來信提到「我知道…應該做什麼,可是對我都不管用,只有自殘,會讓我好過一點」,這讓我們有點擔心你,不知這樣的頻率是否經常發生?若經常發生且已大大影響到日常生活情緒,不知是否想過尋求專業(如學校輔導室或醫療院所的身心科等)確認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況?以即時獲得專業的協助。來信也提到及「理智吿訴我,我應該停止這種行為,…所以才來尋求建議」,這讓我們稍感寬慰,要知道能正視自己的問題、自覺地發現問題,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如果確實與家人相處上短期內無法立即如己所願的調整,那麼勢必適當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來面對生活,首先要從「自我認同」開始,適時地抒發積壓著的情緒,生活應從「愛」自己開始,因為人生無論如何,終究是「自己」在感受最後的喜怒哀樂;生活中不論選擇是什麼,沒有對錯;只是在當下適不適合,僅此而已。關於桃園地區各處的身心診所,以下提供一個參考訊息,在桃園生命線臉書官網:2019/4/17【自我照顧篇貼文】一文即提供了桃園各處的身心診所資訊。另外,桃園市政府為了市民的身心健康,提供每位市民每年四次的免費心理諮詢服務,可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的【諮詢面談預約】,查詢各地區的諮詢時間,再透過電話或網路提前預約,有多個地點與時段可供選擇 (參閱網址:http://e-services.tycg.gov.tw/TycgOnline/PublicHealth/aplyCases_Au10143.action) 。
以上的觀點與經驗分享予你,希望你能有多一點不同方向的思考。也請答應我們,若是無法靠自己的力量度過情緒的低潮,請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會即時陪伴著你一起面對問題;或再來信生命線。
祝福你
平安喜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