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心理諮詢 首頁 > 線上心理諮詢
 
留言者
葉小琳
日期
2021/10/06
留言內容
你好 我去年12月中。發生車禍。因對方闖紅燈。 導致膝蓋骨塌陷。今年三月中回職場工作。我發現我對車子的恐懼很大。 甚至會懷疑別人是否打錯檔後退撞我。 總是害怕別人來撞我。 我不知道我該怎麼辦才可以讓自己不再那麼害怕車子。因為這樣騎車反而更危險。更容易造成別人或自己的危險。 因對方不願意賠償。我提告。正在打官司。但我漸漸抗拒處理這件事。從車禍到現在已半年超過。 每當想到這件事。 就想哭。 甚至懊悔自己為什麼不晚幾秒再騎出去。 我不知道我這樣是否該看心理醫生。 我不想浪費醫療資源
版主回覆

小琳,你好:

看了你的來信,發生車禍身體受傷復健,又要面對冗長司法程序,無數次開庭到頭來還不確定判決是否能換來正義,相信那個無力感很大;而偏偏又出現車禍後陰影,明告訴自己不用害怕但面對眾多車輛仍莫名恐懼,那種控制不住感覺相信很差、很糟糕。

其實我們大腦有一個保護機制,它會先發出危險訊號讓我們小心一點,因而避免危機發生,大腦也隨著成熟度或經驗值累積而調整,這就像玩一些高度刺激雲霄飛車,但實際業者在設計時已確保這些風險發生,我們聽到摔下來事件其實並不多,但仍有很多人想像生命消失感受而拒玩。

大腦就像兒時長輩,看到起風、天黑,就不停叮嚀記得穿外套、記得帶雨傘,現心裡產生恐懼感都是為了保護、提醒,小琳的大腦因剛經歷車禍事故,所以當它又面臨類似場景時,腦中保衛機制就會出現很多恐懼畫面。

小琳,司法是嚴謹所以需搜證不斷傳喚開庭,現就只能等候,但不要再沉浸於”早知道”,我們要面對未來把身心顧好,若騎車還是讓自己不舒服,除了騎車通勤外是否還有其他方式解決如大眾運輸,也別害怕尋找身心科醫生,在國外身心科很普偏,但國人多數擔憂被用異樣眼光造成害怕就醫,試著透過専業人員來協助改善心裡恐懼。

歡迎再來信,把你的困擾告訴我們,若負面情緒襲來除了來信也可來電1995生命線及1925安心專線或是再來信,都有專人可以陪你聊聊,陪你度過陰霾的日子,每次的訴說或求助都是勇敢的表現...........

回覆時間 2021-10-27 10:14:48
留言者
Daegal
日期
2021/10/20
留言內容
今天也發生了一些事情…家裡人親戚覺得是件小事!可對我來說卻是大事啊…房間兩個人一起睡的地方,因該要事先商量吧!可沒有啊!!連我的東西也動了…還放在有灰塵的地方…一看到當下心情很差…說可以尊重一下嗎?得到的是姑姑口氣很差的說啊妳是想怎樣~別人幫妳用是怎樣,我並不需要她幫我用啊!而且很不尊重碰到我底線了!!我不喜歡別人碰我東西,妳們還火上加油說來妳看我用的很乾淨,我不懂不會看臉色嗎…我跟你們每個人說這是隱私可以尊重嗎?你(妳)們每個人回我啊是怎樣我都不用,我當下說妳們直看到表面不會去追求真相…有的者是說好了夠了!你(妳)們都不會承認你們有錯,連我去哪裡也可以說做什麼也說我懶真的是挺累的~活著真的很累像犯人一樣被監視著有時也是電話詢問透過另一方說我的狀況,真的是滿滿的無奈…找了好多的方法怎麼可以輕生,我在想我好像真的累了!或許我應該先提早離開吧…
版主回覆

Dear Daegal

 

上次收到你信後其實很掛心,謝謝你願意再來信抒發心情,從信裡感受Daegal家中應該是親友同住或是常往來,平時應該很熱鬧,小時候後的你也應該是個受人疼愛的孩子,但家人似乎忘了現在的你長大了,已是青春期少女。

最近我看了一部電影”瀑布”,劇中第一幕就是母女衝突,因班上同學確診新冠肺炎居家隔離小靜把自己關在房內,母親隔門呼喚小靜出來吃飯,拒絶僅要母親不要理她,當然中間還有很多衝突事件,所以讓母親心理很傷,小靜當然也不好受….。但其實小靜只是因為坐後座同學確診新冠肺炎所以擔心傳染給母親,所以把自己隔離房內,這時腦裡就想如果小靜能把事情想法說清楚,而不是一句”走開,不要理我”是否能讓事情簡單點。

有人形容青春期孩子像沙塵暴,雖不想但因身上帶著沙子所以走過一團亂,在我們親近的人當中是很常見的最傷人是「以熟相欺」,因為太熟所以家人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被視為「理當」是最親密的,我們很容易認為:在「家人面前大可卸下面具,愛怎樣就怎樣,反正……做自己嘛!何必對親近的人還要謹言慎行呢?」但在另一方面,「被欺」的那方會想:「外面的人不瞭解我、不善待我,也就罷了,我可以不計較;但你是我的家人,你理所當然該了解我、疼惜我,怎麼反而比外人更傷害我呢?」

Deagal,不知親友裡是否有你比較信任、談的來的人,願意分享心裡話的人,試著在冷靜不帶情緒的狀態分享自己對於”尊重”想法,好好把委屈想法說出來,至少讓他協助當居中者讓親友理解。你是個貼心的孩子,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立場角色對調,對家人而言彼此太熟了,很多事都會認為”理所當然”,所以也常會忽略一些細節。

當你有困擾時歡迎再來信,把你的困擾告訴我們,若負面情緒襲來除了來信也可來電1995生命線及1925安心專線或是再來信,都有專人可以陪你聊聊,陪你度過陰霾的日子,每次的訴說或求助都是勇敢的表現...........

回覆時間 2021-10-27 10:13:11
留言者
小芸
日期
2021/10/13
留言內容
你好,我只想找人說說話,有一種專有名詞叫皮膚飢渴,我最近就是如此,已經好久沒有人抱抱我,甚至只是碰觸到我,過去有個曖昧對象,後來他疏離我了,頓時完全沒有可以展現脆弱的對象,我沒有親朋好友沒有處在良好狀態可以聽我說我的痛苦的人,也沒有足夠讓我信任可以靠近到擁抱的人,通常我可能會覺得有種噁心感,只有那個曖昧對象讓我非常信任他敢展現脆弱在他面前有更多信心他不會拒絕我,因為這就是相處時他對待我的方式,我只想相信只有他,然後就越悲傷失落痛苦,全世界只有他是我的拯救者,我知道自己需要實際在生活做出改變才可能脫離失敗的模樣,所以我並不是要放棄努力,讓人幫我解決我的問題,我只是想要有人抱抱我,讓我感覺到有個人是願意一直在我身邊陪伴著我,不會在我失敗時放棄離開我的,我需要一個這樣的人,人都有糟糕的時候,看起來很沒價值的時期,可是我身邊沒有這樣的人,我只能一直對外假裝我很好,因為一被看見殘破不堪,別人就會直接調頭遠離我,對我敷衍不要與我連結,我很孤單,目前沒有甚麼成就,可是你要給我時間呀,為什麼不能相信我可以變好,現在不好的我,也是我,為什麼沒有人願意稍微停下來等等我,社會很殘酷,可是我們畢竟都是人,我們活著不是為了競爭成就而生活,不要忘了我們都會死亡,愛有什麼錯,我只是需要愛,但我不是軟弱,我也不想因為需要被愛又剛好在不太討喜的狀態,為了討愛而卑微的像什麼一樣跪下來乞討,我相信我未來可以有所成就,我有我的價值,你沒有比較高尚,只是現階段狀態比較健康良好,我不想因此而向那乞討,那顯得我很沒價值,我不是沒價值,只是剛好沒有家人朋友,這不代表我不值得被愛,不代表我永遠都要孤單,不代表我比較沒價值,只是我比較倒楣而已,所以我還是得不到需求滿足,因為我不想向人低頭,好吧~也許我不用討,偷偷製造機會就好,可是我還想撒嬌,這樣的問題,去諮商好像沒有必要,因為我需要的不是聊聊,而是安撫,心裡的安撫,像小學裡面的愛心媽媽一樣,那樣的人抱抱我,拍拍我,但不要說什麼自以為是的話輕視我正在獨自面對的問題,不要擺出自以為是的態度,通常會主動想給別人愛的人,都是界線不太好的,常常會把別人的問題當成自己的,這麼做只是為了感覺被需要的自我良好感覺,天吶我真的很糟糕,自己殘破不堪,又要貶低別人,還貶低善良的人,我很脆弱身邊沒有支持我的人,久了就相信世界上沒有純粹對你好愛你的人,所以也不願相信有人真的善良,所以就會反過來歧視那些人,其實我只是不敢相信,但很需要,而不是真的想數落那些人,我只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軟弱脆弱的一面,不想被同情,我想被愛有價值被需要的我,別人想愛我,而不是我好可憐他只好愛我,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沒有人能看見我的好?但還是回到我現狀不太好的事實,可是以前的同事不會,他們依然讓我感覺被需要被相信被尊重被愛護(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代表我很容易被人利用操控),為何我的家人不能這樣對我,其實最糟糕的就是我在對他們抱期望,這才是自尋死路,一直回頭想回去修復破碎殘破的關係,通常只會更多挫折吧~可是沒有自信沒有勇氣主動開啟新關係,覺得沒有東西可以給別人
版主回覆

親愛的小芸:

 

讀完來信,對於信中提到自己有皮膚飢渴的症狀,特別渴望被自己信任的人抱抱,然而身邊並沒有一個這樣的朋友或家人,可以陪伴著你並在你痛苦時,能及時給你一個溫暖的抱抱,藉由肌膚的接觸,獲得安撫,紓解內心的苦痛。更因為COVID 19的關係,防疫新生活的規範,人與人需保持社交距離,以至於見面握個手或互相擁抱,看似簡單的互動,卻變得如此的困難,確實讓人因此有些焦慮,辛苦了!

 

神經學家Edmund Rolls做了一項相關的研究發現,觸摸能夠激活我們大腦中有關獎勵機制和同情心的部分。觸摸時會觸發大腦分泌大量的催產素,這種物質也常被稱為「幸福荷爾蒙」,觸摸還會降低我們的血壓反應,使我們的心率和壓力皮質醇激素水平下降。(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news/5jzl8y2.html)足見肌膚的觸摸,確實能夠為人增加幸福感。小芸在曖昧對象離去後,原本習慣和他的肌膚接觸忽然消失,任何人遇到這種狀況,內心自然會感到失落、孤單,甚至容易有負面的想法,會有這些情緒或想法都是正常的喔!

 

每個人都渴望~~被相信、被尊重、被愛護,更希望能夠被自己信任或喜歡的人抱抱,心理得到安撫而平靜。當身邊沒有這樣的人時,我們也可以學著自己摸自己,特別是感受到不尋常的壓力或緊張時,不仿試著摸摸額頭或臉、或搓搓手;也可以尋找其他的替代方式 ,例如自己按摩頸肩、到SPA店按摩、或者抱抱自己的寵物,增加肌膚的接觸,可增加幸福賀爾蒙,降低自己的孤單或失落感。

 

人非完人,每個人都會有軟弱無助的時候,給自己一點時間,去覺察甚麼狀況下自己會覺得軟弱無助、痛苦?學習接納這樣的自己,不要害怕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感受,會破壞現有的氛圍,因為你不說的,別人永遠不會懂,更不知道如何幫助你。先學會愛自己,才會有能力愛別人。來信中看得出你對家人的期盼和渴望,試圖想修復家人之間的殘破關係,然而是甚麼狀況,讓你覺得如此的挫折呢?要知道有人隨時關心著你,當你覺得悲傷、孤單想要找人傾訴心事或遇到任何負面的情緒,找不到合適的方法解決,需要人陪伴時,也可以來電生命線1995專線,線上的輔導員會陪伴著你一起面對問題,釐清困境;亦或可寫信至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dph.tycg.gov.tw/mental,點選諮詢問答集,由專業人員回覆喔!祝福你。

回覆時間 2021-10-27 10:02:22
留言者
圈圈
日期
2021/10/15
留言內容
男友有憂鬱症,現在的狀況雖然已經穩定了許多,但是每當想起過去陪伴他憂鬱的經歷,就不知道該不該跟他結婚。
版主回覆

親愛的圈圈:

陪伴著男友由憂鬱症走到狀況穩定的階段,相信這一路走來對您而言也是相當辛苦的歷程,這真的很不容易,值得給自己一個大大的鼓勵,您真的很棒!

關於您來信中提到結婚的問題,一段感情能夠修成正果,走入共組家庭,這是人生不同的階段,對於擇偶的條件,您是否曾經在腦海中刻劃出另一伴是需要具備什縻樣的條件會令你想要走入婚姻生活成為你的人生伴侶?然而「當想起過去陪伴他憂鬱的經歷,就不知道該不該跟他結婚」,可想而知陪伴男友憂鬱的經歷,也讓您產生了結婚後的擔憂,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個可以看到未來的水晶球,你看到了結婚後的家庭會是什縻樣子呢?

由於社會風氣的轉變,結婚也不再是人生必經的選項,反而是能夠彼此相互扶持照顧才是重點,能夠一路陪伴著有憂鬱症的男友到狀況穩定的階段,相信您一定是付出了很多的心力,您是怎縻做到的?關於憂鬱症通常是外在壓力、性格及體質三方面交互造成心理疾病,透過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協助排除外在壓力事件,通常有70-85%的憂鬱症病患,可獲得明顯改善,持續治療可預防復發。如今男友的狀況穩定,您還有哪些擔憂呢?期待您再次來信或來電1995和我們線上輔導員說說您的擔憂有哪些,也可以寫信到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s://dph.tycg.gov.tw/mental/,點選諮詢問答集,由專業人員回覆,讓我們陪伴您共同來面對!

回覆時間 2021-10-26 12:50:49
留言者
Kiki
日期
2021/10/05
留言內容
您好: 不好意思又來打擾您了… 對於現在的工作,我真的很困擾,因為我未來有其他想做的事,而現在的工作較輕鬆,可讓我在上班時,有多餘時間做自己的事,所以我想運用這個優點,好好為未來的日子做準備… 但同辦公室的同事,是一位很特別的人,每天總喜歡聊一些她自己感興趣(但別人未必感興趣)的正經話題,有時也會發表帶點自負的想法,加上先前剛認識時,曾經歷過一段嚴重的磨合期,導致我對她已有既定印象,因此,縱然她現在和先前相較已改善許多,但只要她偶爾再顯現出先前的模樣,我便又心生不耐煩,也無法認真聽她說話。礙於不想撕破臉,我仍會勉強嗯嗯啊啊的附和…可我好兩難,這樣悶在心裡其實很痛苦,但說出來壞了關係也不好,有時真的會因為她想離開,但又覺得為了一個人而離開工作不值得,換工作也可能會有其他問題… 對於我的處境,請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嗎?(心態面,我們無法換辦公室)
版主回覆

親愛的Kiki妳好:

    從妳的信中可以感覺到,這位同事對妳造成的心理困擾已深深影響到妳對工作環境上的感受,甚至讓妳萌生更換工作的念頭,但良好的工作職場,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同時妳也不想因他人因素而選擇離職,除外,也擔心若是把話說開會讓工作氛圍更加尷尬難堪,故只能委屈自己,將想說的話放在心裡,如此下來使妳更加不快樂、痛苦、焦慮及難受。難為妳了,如此忍受以圓融職場的互動關係。

    看得出來妳對生涯是有規劃及願景的,期待善用工作時間並安排未來的步伐。然而事與願違是同事的自我中心言論,常常干擾著你的行事計劃,打亂妳的安排步調。對於自己的敷衍因應方式,似乎也令妳對自己感到失望,是嗎?妳期待自己調整好面對此同事的心態角度,並真實回應自我內心的感受,同時能夠不破壞職場上的關係。KiKi,我認為妳很棒!除了有自覺自省能力外,並勇於承認自己的狀況,勇敢去面對問題,願意分享給生命線,及尋找解決困擾的方法。

    我也曾經遇過類似情境,最後發現「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吧!」所以,後來對方前來找我說話時,當下會委婉表達自己正在忙,而無法回應、聆聽對方的話語,同時也不再做任何敷衍詞~嗯哼等,因為我發現即使是敷衍詞彙,他只要有聽眾,只要有人回應,就能獲得部分的滿足,便繼續高談闊論下去。常以此態度因應,且不予回應,對方漸漸明白我在當時是不會成為他的聽眾,也清楚地知道分際與界限了。妳可有觀察到辦公室裡其他同事是如何拿揑工作、自己、與人相處之道?有無可行的方法,值得妳試試看的?

    希望上述能對妳帶來一些想法而幫助到妳,倘若信上內容未有提到的部分而妳仍有困擾的話,期盼你能直接來電生命線1995,線上協談員會及時與妳共同討論;或來信到桃園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dph.tycg.gov.tw/mental/

祝福妳!

回覆時間 2021-10-26 1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