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宏瑜諮商心理師回覆:
1. 看到阿梅訴說自己的育兒生活現況、對和先生之間夫妻關係的變化感到不滿意,希望先生可以更展現出一個「像爸爸、像父親」的行動(例如:多抱抱孩子、多些逗弄孩子),其實阿梅有意識到,和先生的親密關係在孩子未出生前,就比較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更有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以為「有了孩子」就會讓夫妻關係更親密,這些來自阿梅自己所「想像的關係」樣貌(例如:有討論到計畫中生孩子的目標是為了讓夫妻關係更融洽嗎?其實夫妻關係的融洽,也有其他的方法或管道),但夫妻兩人從未能就彼此現在的關係互動、坦誠的討論或溝通,因為對阿梅來說是疏離的關係,但對阿梅先生來說—卻可能會是舒服、或正常的樣貌,這些沒有說明白的部分形成「夫妻中某一方不滿意、另一方卻視為正常或舒服的」,關係持續在「一方不滿意、不說清楚、另一方舒適自在,卻未能敏感察覺到另一半感受」之下,關係是有裂痕和傷口存在,卻被推著繼續進入有新生兒階段—雙方多了父母的角色、責任,對彼此的期待也更複雜,阿梅和先生的關係衝突當然會在此時此刻上演出來了。
2. 阿梅提到自己非常想要修補關係,在來信中也感受到其比較理性與壓抑的情緒,似乎面對先生時,阿梅自己的姿態就會比較討好、降低自尊的去對話,壓抑負面感受,也會用一種先生「負不負責任」的「絕對觀點」來看待先生的任何行為(照顧新生兒舉動、家用支出多少等),其實,很多新手爸爸對於新生兒/嫩嬰照顧是有些擔心害怕的感受,因為不熟悉、也沒有經驗,自然會想保持距離,這些新手爸爸的心情需要被鼓勵、說出來和被理解,雙方嘗試溝通下採取彼此可接受的方式來合作;「想要修補關係」的前提是很不容易的,新生兒出生後是母性的挑戰,這個母性來自於「新生兒媽媽」內在的「母性天職v.s內在也想被照顧的需求」,能否包容自己和先生在這個新階段的限制和辛苦,需要一些方法和技巧,也需要他人、環境提供一些空間。沒有人是成為過父母後,再重新成為一次「新手父母」的,每個人都是第一次。
3. 感受到阿梅多麼渴望能有一個立即上手、提供資源的先生,或許需要先給自己一些能被照顧的空間(例如:尋求娘家、婆家家人協助、給自己多些休息時間、降低對自己對先生的標準等),重新評估自己在關係中已經擁有的部分(例如:健康的新生兒、先生有給家用/只有一人工作收入卻要提供三人生活等等),其他需要增加的部分,可以尋求政府機關或環境的協助,例如:衛生中心、家庭教育中心的免費親職課程(例如:嬰兒按摩、餵養照顧技巧等)、政府的補助費用等。
4. 若當事人仍然持續感受到內在焦慮不安,並且持續影響到自己和先生的關係互動、甚至影響到對新生兒的照顧品質,就要評估是否需要尋求心理諮商的協助,心理諮商的協助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個別心理諮商」:
藉由和心理師一對一的深度對話,來探索自己的「個人議題」對親密關係、或未來親子關係的影響,進而解決,當事人可依照自己想要的心理諮商方向去尋找合適的心理師,例如:擅長親密關係議題的心理師、擅長創傷經驗的心理師等等;或瀏覽心理師的專業工作背景和經驗,尋找合適的心理師,或去電心理諮商所(治療所)詢問也可以的。
(2) 「伴侶心理諮商」:
方式以伴侶兩人與心理師共同會談,有第三者心理師比較可以客觀的陪伴伴侶,討論伴侶之間具體遇到的事件,以及形成這些事件的雙方因素,需要透過好幾次的伴侶諮商來協商、如何化解、以及想要達到的雙方共識等。
(3) 「成長團體」:
是由心理師帶領主持的「心理成長團體」,心理師會設計團體的活動過程,透過8至12位團體成員在團體內的經驗分享、參與,激發出一些療效因子(如:普同感、經驗再現、重新矯正等),團體成員除了感受到被支持、被理解,還可以有新的覺察和發現,進而找到對自己問題的解決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