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幼心理健康關懷】文章分享「我的情緒,你在哪裡?」—陪伴目睹孩子找回情緒 首頁 > 最新消息 > 【婦幼...
發佈日期:2024/07/18

【 婦幼心理健康關懷|可以至「桃園市生命線協會」Facebook 或 Instagram 專頁參加抽獎喔 】

「我的情緒,你在哪裡?」—陪伴目睹孩子找回情緒 2024/6/27
撰文者:勵馨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 向日葵小屋 諮商員 古淑慧
 
六年級的小義晚上時常睡不好,害怕閉上眼睛之後會發生什麼可怕的事情,在晚上也會特別警覺,很容易被任何的小聲響嚇到,且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入眠,入眠後又容易驚醒。睡眠問題導致他白天精神狀況不好,影響在課堂上的專心度,甚至有時還會因為過度疲勞而出現短暫的「斷片」現象,例如原本坐在椅子上,突然間失去意識倒下,即便只有幾秒鐘的時間,也讓他身上撞出許多黑青。
 
小義究竟發生什麼事?
 
原來,小義在他兩歲時就開始目睹家暴,當時的他晚上都很緊張不知道今天家暴是否又會發生,而年幼的他也無法做些什麼來保護媽媽,心中充滿無助、緊張與焦慮,身體也總是縮成一團、緊繃的顫抖著,更遑論晚上能夠好好睡覺,這些感覺就像刻在他身體裡一般跟著他長大。小義的家人們以為兩歲時候發生的事情他不會記得,沒想到當時目睹家暴的創傷,居然為小義帶來這麼大的影響到他長大……。
 
目睹家暴孩子的那些「走失的情緒」
 
起初與小義接觸,就覺得他的心似乎有一道牆,即便已經可以跟他一起玩得很開心,卻又感受到他的內在好像有一種很深的孤單。當我在輔導過程中嘗試核對他的情緒時,他都用「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吧?」的方式回應,也在互動發現他對於同理別人的感受有些困難。在提到父母相關事情的情緒時,他開始不說話,眼神開始閃爍、身體姿態變得很僵硬,看得出他身體與心靈深處的不知所措,整個人呈現「當機」的狀態。有一次,小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我與他核對情緒,幫助他整理自己的感受與想法,當談到「生氣」這個情緒時,他回應:「生氣是不好的。」但他也說不出原因。後續跟小義的家人談到這件事,發現也許那是因為他從小看著父親的生氣情緒後出現令人害怕的暴力場景,小義將「生氣」與「可怕的事情」變成一種連結,使得他抗拒生氣,因為不想要可怕的事情發生。
 
找到情緒,重新連上線
 
目睹的孩子持續處在壓力的環境中,當壓力巨大到難以負荷時,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的意識與情緒分離,透過不去感覺那份過於強烈的不舒服感受來避免身心崩潰,這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另一方面,孩子也未曾被大人教導過表達情緒是有功能的、是被允許表達的,使得他們更難為自己發聲,因此協助孩子重新與自己的情緒連上線是輔導工作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在輔導過程中,藉由情緒卡邀請小義分享最近生活或是今天有哪些感覺。起初他在挑選會花很長的時間,對於挑選出來的情緒又難以說出原因(對於習慣與情緒分離的孩子,這是很容易有的狀況)。後來,我改為分享自己的故事,邀請他來猜我可能會有什麼情緒、什麼原因導致這個情緒,為他示範情緒與事件的連結以及如何表達情緒、想法。進行幾次之後,過程開始變得順利,從只有我分享轉變成我們都分享,然後讓對方來猜自己的情緒。在過程中,若他猜到我的情緒,我就會回饋他「你懂我!」、「我覺得自己被理解了。」等話語,促進他嘗試同理他人情緒的正向經驗;在我猜到他的情緒時,我也會鼓勵他將情緒詞彙描述得更精確,例如他表達對事件的生氣,我就會再往下詢問「會不會其實也有一種委屈的感覺?」讓他能夠跟自己的情緒有更深的認識與接觸。 
 
現在,小義能夠很快速地說出自己有什麼情緒,也能夠完整的陳述整個事件和情緒的關聯,在情緒上的辨識與表達都比過去要進步許多。在重新和自己的情緒連結後,小義不再覺得生氣是不好的而處處壓抑自己,透過輔導,他慢慢地理解到生氣有時是因為覺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為了保護自己才有的情緒,只要適當地表達,生氣並不會帶來嚴重或可怕的後果。
  透過陪伴目睹孩子找回感受,讓我瞭解即便是遭受創傷的孩子身上也潛藏著巨大生命力。也許我們不能為孩子消除創傷的傷痕,但我們能夠藉由陪伴與關懷來給予他們力量,減少創傷為他們帶來的影響,讓他們能夠繼續走向未來。
 
--------------------------------------
 
想知道更多相關知識
桃園市生命線協會不定時舉辦抽獎活動,歡迎邀請親朋好友持續追蹤此網站最新消息及社群粉絲專頁!
本頁內容對您是否有何幫助?